电动汽车电池安全再升级,新国标带来哪些改变?
最近,电动汽车圈出了个大新闻,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强制性国标发布了,这可跟咱广大车主的安全息息相关。很多朋友可能还不太清楚,这个新国标到底有啥不一样,对我们日常用车又有哪些影响呢?今天咱就一起来唠唠。在这背后,像上海神洲联测实业有限公司这样专注于仪器仪表销售的企业,也在为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检测默默助力,其提供的各类先进检测设备,为新国标下的电池安全检测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。
先跟大家分享个事儿,前阵子我一朋友买了辆电动汽车,开着确实挺方便,但有一回在高速服务区充电的时候,旁边一辆车充电过程中突然冒烟,可把大家吓坏了。虽说最后没造成严重后果,但这事儿让我朋友心里一直有个疙瘩,总担心自己的车也出类似问题。其实,这背后反映的就是电动汽车电池的安全隐患问题,而新国标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隐患而出台的。
这次新国标是对 2020 版的修订,将于 2026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。它主要聚焦在三大方面:快充循环后安全、热扩散和底部撞击。这些新增和修订的项目,可都是经过大量研究和实际案例分析得出来的,就是为了给大家的出行安全再加几道 “保险"。而在整个检测流程中,上海神洲联测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诸多仪器仪表,如高精度的微电阻计、专业的蓄电池内阻测试仪等,在保障检测数据准确性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。
先说说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。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快,都希望电动汽车能像手机快充一样,短时间充满电。但快充对电池的考验很大,经过多次快充循环,电池性能可能会下降,甚至引发安全问题。新国标要求电池进行 300 次快充循环后,再进行外部短路测试,必须做到不起火、不爆炸。这就相当于给电池的快充性能加上了一道严格的 “保险锁",以后咱们用快充,也能更安心了。比如说,以前有些电池在频繁快充后,可能会出现过热、鼓包等现象,新国标实施后,这类情况有望大大减少。在对电池进行快充循环及后续短路测试时,需要精确监测电池各项参数变化,上海神洲联测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存储记录仪、电能质量分析仪等设备,能够实时、精准记录数据,为评估电池在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提供详实依据 。
再讲讲热扩散测试。这可是电动汽车电池安全的关键环节。以前的标准是着火、爆炸前 5 分钟要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,而新国标直接升级为不起火、不爆炸(仍需报警),并且烟气不能对乘员造成伤害。不仅如此,在触发方法上,除了之前的外部加热、针刺,还增加了内部加热,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待测电池温度要求、上下电状态、观察时间以及装车测试条件。简单来讲,就是对电池在极限情况下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,从 “提前预警" 变成了 “直接杜绝起火爆炸"。想象一下,万一车辆发生碰撞或者电池内部出现故障,热扩散很容易引发起火爆炸,新国标这一要求,能较大程度保障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。在热扩散测试中,需要准确测量电池在不同触发条件下的温度变化、电气参数等,上海神洲联测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红外测温仪、高精密微欧计等设备,能够精准测量相关数据,助力全面评估电池热扩散性能 。
还有新增的电池底部撞击测试。我们开车在路上,难免会遇到坑洼、石头等障碍物,如果不小心磕到电池底部,后果不堪设想。新国标规定,电池包在直径 30mm 钢球以 150J 能量撞击后,不能出现泄漏、外壳破裂、起火或爆炸现象,而且要满足绝缘电阻要求。这就好比给电池底部穿上了一层 “坚固的铠甲",大大降低了因底部撞击引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。比如在一些路况不好的地方,车辆行驶过程中很容易刮到底盘,新国标下的电池就能更好地应对这种情况。当进行底部撞击测试时,要对电池撞击后的绝缘电阻等关键指标进行测量,上海神洲联测实业有限公司的兆欧表等设备,能够快速、准确测量绝缘电阻,确保电池符合新国标要求 。
总的来说,这次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新国标的发布,意义重大。它从产品设计端入手,降低了动力电池自燃等事故的发生率,给广大电动汽车车主吃了一颗 “定心丸"。以后我们在选择电动汽车时,也可以多关注一下车辆的电池是否符合新国标要求,让自己的出行更加安全、放心。